打造田園都市-都會邊緣生態農場的設計與實作 - 第四次 (08/01)
以樸門的理念,最基本的就是把土養好,種出來的作物,都是副產品,這是非常核心的理念!
今日主要的任務就是把土丘,種上相關植物上去,讓「防風林」可以慢慢形成。
在實作之前,老師講述幾個重要的觀念
- 熱堆肥
- 種植的設計
- 育苗
- 發酵土
主題一:熱堆肥
最重要的概念就是「分層及覆蓋」
使用「生廚餘、雜草(落葉)、厚紙板、稻稈」等資材,一層一層堆上去。
在堆每一層都要散一次水,這水可以加菌 (比率要很淡),加快腐化這些資材,成為有機肥
通常熱堆肥做完,就會挖洞,把作物種下去。
熱堆肥會產生溫度,但只中間的溫度高,所以不會影響到幼苗長大。
如果沒有層層堆疊,容易產生草酸,對作物就會有影響!
在堆疊好後,就準備種植作物
- 挖約一隻手掌的大小的洞
- 需要第一把土,提供良好的環境,給作物
- 可追肥,用「伯卡西」,該肥的酸度較高(ph4~5),含氮量高,放在作物的旁邊
- 通常種下去的作物,會以三角形的端點,各種一棵。在澆水時,不直接澆作物,而是澆三角形的中間點,伯卡西也是放在這邊,讓水份跟養份自然擴散開
註:如果是種地瓜,就不用分層了,打在一起就ok
主題二:種植的設計
種植方式
- 挖一個洞
- 溼的落葉,放一些在洞的周圍
- 把樹種下去,一棵接一棵種的作物要不一樣
- 蓋土
- 溼的落葉堆上
- 澆水 (不用再施肥)
當天準備了「喬木」與「灌木」二種科,在種植時,每一顆的距離,大約都要1.5公尺以上,最好是到2公尺。
參考資料:洪館老欉紅茶 |
在種植時,通常會有二層,第一層(最先被風吹)種的木科,長大後,不能比第二層還高,
這樣就沒辦法有導風的效過,可參考書中圖片的資料。
![]() |
參考書籍:永續栽培設計 |
![]() |
種植第二層 |
![]() |
種豆科類 (季節性防風林) |
![]() |
待第一層豆科長一個月後,就再架第二層,形成導風的效果 |
主題三:育苗
主要有二種的方式,一為室外育苗,二為室內育苗。
在育苗最重要的考慮到的就是「土的膨鬆度」,也就含氧量足不足夠。其次,才是水跟陽光
之間的差異及方式整理如下
- 室外育苗
- 有時間的限制,移植期短。因為種子是撒的,會長在一起,沒有在時間拔起來,最後根會纏在一起
- 投入時間少
- 成功率低
- 散種後,要蓋上香蕉葉或黑紗網,避免澆水或下雨,使種子流失,同時也可保溼。大約2週時間讓它們發芽長大
- 要作畦
- 平面是很平整的,避免排水不好
- 土不能有木枝或石頭
- 土要足夠的鬆
- 早上(08:00前)、下午 (16:00後)各一次澆水
- 室內育苗
- 成功率高
- 要用的資材多 (要有培養土或發酵土)
- 投入時間長,養土、要一棵一棵種
- 可作實驗
- 光照度要夠、晚上不能有光害
- 用噴霧澆水
- 直接播種
- 投入人力、時間較室外育苗多
主題四:發酵土
跟肥料發酵的原理一樣,使用伯卡西發酵。
方式及注意要點如下
- 調配的比率 (重量比)
- 土 10~20
- 有機質(如落葉) 8~16
- 伯卡西 1
- 比這些調配好的,放在黑色袋子,不要太陽直射)
- 擠掉袋子的空氣
- 放一點水,有溼即可
- 夏天放2週;冬天放3週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