秀明農法第四堂課 12/09

今日老師的上課,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台灣看不見的隱憂,在我們這一代將面臨極大的挑戰。那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呢? 「開伙」是最簡單的開始。

上課主題如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A. 世界及台灣進口糧食現況
B. 面對台灣農業
C. 食物是怎麼來的?
D. 台灣政府不要農業?
E. 食品供應鏈結構問題?
F. 如何解進這一份的危機呢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A. 世界及台灣進口糧食現況

黃豆

原產地為中國大陸,以北美洲、南美洲和亞洲的種植面積為最大,全球黃豆有近九成的產量集中在美國、巴西、中國大陸、阿根廷四國。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大黃豆生產國及出口國,約佔全球年產量的一半以上, 巴西則為世界第二大黃豆生產國,接著是中國大陸和阿根廷 (資料來源)。

巴西為了提高產量,大量砍伐熱帶雨林,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來耕作,加速環境的破壞。熱門雨林一旦被砍伐,土壤被雨水沖刷後,養份大多流失,讓土壤變得很貧乏。這一塊地,經幾次的耕作後,農民又要再找新的地方來種植,更加速雨林的破壞。

回到台灣,黃豆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,豆腐是人們常需要的料理之一,台灣卻是99%黃色都是靠近口的。2011年的進口價格比起2002年的價格超過1.5倍(資料來源),但卻沒有真正反應在市場上面。使得前好一陣子,新聞常報導的基改黃豆受到觀注。基改黃豆是屬於飼料用途,卻在台灣當人民的食物,只因政府為了壓低黃色價格,這完全的不合理。

在日本的大豆90%也是靠進口,因為他們看到黃豆的價格,積極開發黃豆進口的來源,跟農民直接接洽,為長遠之路做打算!反觀台灣呢? 政府的作為在那邊?

那我們真的吃的了那麼多的黃豆嗎?

以大豆為例,只有20%是民生使用,其他80%都是食品加工業消耗(大豆沙拉油),而煉油剩下的副產品可作為牲畜飼料使用。進口玉米則有97%是飼料玉米,幾乎是全部都是給牲畜食用了。想要保護地球,開始吃素是一個為保護地球的實際行動!



B. 面對台灣農業

人類文化的滅絕都跟森林消失、破壞有關。這世代的人類以科技為自豪,不重視永續發展,
破壞我們的環境。從近十年氣候變遷,大風、大雨等天災,更明白告訴我們,這已經是在關鍵的一刻! 

2008年進口糧食高漲,政府確不準廠商漲價,導致廠商大量使用劣質原料,像飼料級黃豆、基改玉米等等,甚至是還有工業級的黃金。我們吃的去的食物,真的是健康的嗎? 

進口黃豆大多是使用除草劑、化肥…等化學原料,大量生產可以壓低成本,但看不到的農民、環境成本都忽略了! 黃豆價格國內與國外的價格差10倍,但我們要看的到價格背後的原因!

糧食自給率

先進國家注重糧食自給率,如美國、加拿大等國家都超過100%,因為這是長治久安的基礎。台灣卻只有30%。一但發生糧食欠收,飢荒引暴動,影響的是國家的穩定。(參考資料)

台灣從美國大量進口食物,他們是台灣的衣食父母。美國中西區是主要的種植區,此區是屬溫帶(年降雨量為500毫米)。所以,他們大量使用地下水來種植,而目前地下水已經快不夠了。

將來,如何面臨美國降低食物的出口,對台灣將來是很大的衝擊

備註:聯合國農業及糧食組織FAO,提供三個基本量化指標,其中國家糧食自給率,應該達到 95%以上 (參考資料)

C. 食物是怎麼來的

「店面 --> 通路 --> 食品工廠 --> 工廠」,這樣的體系存在一些問題。

譬如:為了挑選出好看的食材,捨棄的食物;運輸過程的污染;為降低成本,使用劣質原料;大量使用化學原料,


飢荒問題

現在會有飢荒是分配不均的問題。有錢的人,浪費更多。改變自己的行為、習慣,才能改善社會問題

土地利用問題

把種出來的作物餵養工業化的動物,造成很大的浪費,因為糧食轉換率才10%,有90%是浪費的。所以吃素的人,跟吃肉的人,差10倍的糧食需求。 註:大金剛吃素

經濟作物:帝國主義掠奪後未開發國家的肥沃土地

消費習慣問題

我們被訓練成消費者,買了食物後(買斷),其他都不管
了解自己消費行為,看看食物到底是怎麼來的? 才知道自己是怎麼破壞我們的環境

D. 台灣政府不要農業?

中央及地方政府財政赤字擴大,還有五都掌握大量國家年度預算,使地方政府更為困難。

為增加稅收,政府樂意把農地變成建立,可以有地價稅跟房屋稅,又可差庄腳。
土地被改房子、蓋工廠,抄地皮來支撐這個台灣的經濟。

中央政府手上都是房地產 (如果地方政府欠錢,就用土地來抵換),他們怎麼敢打房。政府在保房地產,不然就台灣經濟就是大崩盤

所以,政府是不要農業的,沒有一塊地是不會被開發的。

E. 食品供應鏈結構問題?

農民  --> 種子 --> 農藥、肥料  --> 土地、設備、資源  --> 財團、政府 --> 消費者

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是那麼的遠,由大財團跟政府掌控整個體系,制度也是由他們來制定,對農民是非常不利的! 如果農民把生產的成本拉高時,政府就更有理由,大量進口糧食,來壓低食物價格,對農民更是不利

F. 如何解進這一份的危機呢?

一、開伙

當我們都外食,被企業掌控住。如果每一家願意開伙,就會挑選好的食材,而這部份就是小農的優勢,他們有較佳的品質。 (企業的優勢在價格)

現在社會的問題都在家庭功能的失效,沒有坐下來吃飯,就失去情感的連結

我們下一代,如果一直吃加工的食品或添加物,他們的健康變的汲汲可危。
給下一代要給他們健康的身體,他們才更能生存

二、吃當季、當地的農產品

三、小規模、CSA農業

台灣的優勢,產地與都市都很近

其他記錄: 
  1. 農業能持續的發展,才能支撐文化的延續
  2. 從大埔大事件告訴我們,我們要支持農夫種植,土地才不會一直被開發
  3. 採用自然農業,你要先決定要種什麼!決定好,再去學技術
  4. 種黃豆、小麥、玉米,可以賺大錢,種給人民的需要為主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華德福教育 Extra Lesson 課程記錄 - 第三天

2016璞玉田一期水稻班 1/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