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再假日市集聯盟訓練:市集經營成本估算與顧客管理 (第二堂)

吳敏惠老師為大家帶來第二堂的課程,談談關於現在熱門的農夫市集。
農夫市集的產生也是都會化後才出現的。



農夫市集的定義

由農夫生產者組成,獨立生產,在指定區域,直接販售給予消費者。具有園藝、農藝、加工等產品屬性或活動。


各國農夫市集狀況

英國有500個農夫市集,年成長率為18.3% (美國約3億人,則7萬人分到一個農夫市集) 
在國外,如當地的生活消費高,家庭通常外食機會很少,在社區就會有需要,形成一個市集。

以台灣人口數來算,在地應可形成130到330個農夫市集,目前經常性農夫市集不超過40個。
主要的原因也是台灣外食方便,年輕一輩大多不煮飯(台北這情形更多)

農夫市集的概念

  • 全球化與工業化後的農業生產反思
  • 在地消費支持在地生產
  • 生產者要直接面對消費者
  • 改變生產者與消費者傳統買賣關係
農夫市集,最重要是溝通的功能。溝通是重要販賣的方法,不是為了賣東西。
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跟力氣來跟消費者溝通這個產品是怎麼來的!

像一般商店(7-11)販售的商品,就是透過標籤來跟消費者溝通。基本上不會多更多的說明,消費的基礎,也只有在交易那個當下而已。



農夫市集的五個特色

  • 農夫親自販售:建立與消費者關係,認臉不認牌,店家不能換來換去
  • 在地生產、在地消費:顧客相信在現場買的比架上更新鮮
  • 結合健康與環保:有機真假顧客會問,要懂要清楚
  • 促進社區關係:不可能太遠,在台灣走路約10mins,才能經常性購買。市集另外服務,把現場買的,送到我家。公寓大樓(幾千戶)有一個小區域來賣菜
  • 培植弱勢小農
農夫市集的形成與考慮
  • 地點選擇
  • 動線安排
  • 攤位擺設與設計
  • 產品多樣性
  • 品牌的建立
  • 行銷宣傳:以248市集為例,每個攤位都要收錢,但這些錢確協助農夫把每一個產品用一個故事來表達,加入產品的生命力
  • 產品品質把關
農夫市集成功的要點
  • 要什麼有什麼、多樣性:像大潤發賣120樣左右;便利商店也是透過多樣性,來留著客戶眼光,讓他們多待久一點
  • 經營者不能變來變去,因為客戶是認臉,不認招牌的,因為情感的轉移需要時間(最基本要半年以上)
  • 經營者要與顧客建立更多的關係
    • 不只有在賣買當下,要收集客戶名單
    • 永遠不要對你的長久顧客漲價,除非是改變包裝、型式
  • 透過活動達成一些目的
    • 改變消費者開始有烹飪的習慣
    • 認識農產品:把正確知識告訴消費者,轉成消費者想聽的
與消費者建立共識,消費者也才能更清楚,農夫的價值。
當客戶吃習慣後,當生產者有變化,客戶會告知,就變成我們的老師在提醒著我們。



回到課程的主軸,怎麼去估算成本

成本主要分成二種
  1. 營運成本:當天出來營運所費的人力、物力、時間費用
  2. 管理成本:顧客管理 (建立長期合作關係)…
管理成本投入的人力、資源較難以估計。我們來看營運成本的部份,假設明天要參與市集的擺攤,可能會有幾個比較大的成本

  • 擺設工具?
  • 前一天人力準備3k
  • 當天人力準備3k
  • 交通費1k
  • 物料成本?
以上的簡易的分析,有一個小小的結論,就是「擺市集,如果一年後,營業額一天不到二萬元,就不要去了」。此一要點,值得討論,到底是要用錢來評估農夫的價格,還是我們應更看到農夫的價值

當你想要去農夫市集擺攤時,需要想想,你的目標是什麼?為了測試或收集客戶意見嗎?要怎麼從這些訊息,讓產品可以上到通路!

這一堂改變自己最重要的就是這二句話:

把自己當成經營者,而非生產者

台灣的農業那麼慘的原因是,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精壯的駱駝,當要通過撒哈拉沙漠,只有團隊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華德福教育 Extra Lesson 課程記錄 - 第三天

2016璞玉田一期水稻班 1/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