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安儀 父母最想知道的聊天術 -- 演講心得記錄
或許我們都曾聽聞震警社會的例子「鄭捷」,當時他父母親說,他們的孩子在家都很乖,想不到會出這樣的事情。
在家裏或許管教非常嚴格,不會他有情感表達的機會 (嬰兒自我),只能表現中規中舉 (成熟自我),或許這就是鄭捷會犯了那麼嚴重的傷害的原因之一!在課中,老師有針對這部份做了澄清。
老師一開始先問大家家中孩子的年紀,簡單的統計,知道現場家長大多以青年以上的孩子為主。接著,開放大家提出自己問題,讓這次演講的主題可以讓大家更有收獲及聚焦問題。
但是,在還沒正式進入主題前,就提到「父母親自己要先有意識(反省),知道自己要改變。」
這也呼應了,其實父母親在某些情況下,是需要再教育的。因為,以命令的方式來做溝通,只會關上溝通大門。
接下來老師以「管教」跟「溝通」逐一細談。
管教要先以孩子的年紀階段作區別,在管教及溝通中調整不同的比率。
在家裏或許管教非常嚴格,不會他有情感表達的機會 (嬰兒自我),只能表現中規中舉 (成熟自我),或許這就是鄭捷會犯了那麼嚴重的傷害的原因之一!在課中,老師有針對這部份做了澄清。
老師一開始先問大家家中孩子的年紀,簡單的統計,知道現場家長大多以青年以上的孩子為主。接著,開放大家提出自己問題,讓這次演講的主題可以讓大家更有收獲及聚焦問題。
但是,在還沒正式進入主題前,就提到「父母親自己要先有意識(反省),知道自己要改變。」
這也呼應了,其實父母親在某些情況下,是需要再教育的。因為,以命令的方式來做溝通,只會關上溝通大門。
接下來老師以「管教」跟「溝通」逐一細談。
管教要先以孩子的年紀階段作區別,在管教及溝通中調整不同的比率。
- 三歲以下
- 有問題都是父母親的問題
- 沒有尊重的問題,直接下指令
- 小朋友還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
- 三歲到五歲
- 第一個獨立階段 (開始學習走始,發現我跟父母親是不一樣的)
- 以之前新竹有位家長騎機車載小朋友,在冬天時,小朋友穿無袖出門,有網友提到是不是虐待小孩。
- 以行為來評估後果,並看這個後果他們能不能承擔或要由誰承擔
- 如果小朋友身體欠安,結果可能會住院,那就是父母親也要承擔了,直接下命令
- 在這個階段,生理上的需求,開始讓小朋友決定 (吃、喝)
- 七歲以上
- 面臨學校作業、考試等壓力。當有狀況時,這問題是小朋友的!例如:不想讀書,成績就差,就可以讓他們學習承擔後果 (提醒他們這些行為合理的後果)
- 八歲以上
- 提出行為的討論,不再是直接下命令
- 例如:小朋友早上被父母親吵醒,臉色很臭
- 讓小朋友決定是不是要叫醒他們,如果決定不用,如果遲到,他們就要為這個行為的後果負責 (他們可接受),以達到「自我管理」
- 如果現在小朋友已經二十歲了,還要大人叫,這其實是大人的問題,而不是小朋友的問題
老師提到自己家中小朋友去戶外行動學習,倒東西的例子,證明了,如果能為自己行為負責,他們其實可以做的很好。
管教三原則
- 處理情緒 (安慰),先不處理行為 (講道理)
- 在安定的情緒下,提出行為後果的討論,並約法三章
- 確實執行
當我們容許孩子犯錯,有許多的好處
- 提升自己管理能力
- 學習力成長
- 不會關閉溝通的大門
接下來談到了「溝通」
準備溝通時,要先留意當下的彼此的情緒,要怎麼觀察呢?
人通常有二個自我
- 嬰兒自我
- 行為表現:不忍耐、會吵、會哭、會鬧
- 環境:獨處、情緒高昂(開心、難過)、熟悉的人面前
- 成熟自我
- 行為表現:理性
- 如果孩子子在家裏都是這種行為,要注意自己管理的方式
所以,當孩子在成熟自我時,才較適合做溝通
基本上有幾個技巧
- 同理心:站在對方的立場想,要常練習
- 你感覺好像…
- 我覺得你好像…
- 溝通三不
- 不建議
- 不批評
- 不說教
- 從他有興趣的主題談
- 從別人入手,身旁同學、朋友發生的事
- 找一個好的時間
- 問小不問大
- 問大的例子:最近好嗎?
- 問小的例子:
- 最近住那邊呢?
- 最近在那邊工作?
- 今天點心吃什麼?
- 跟朋友聊什麼?
建議書籍:高效能父母學
Recap
- 身教:所有問題,都先從自己開始,先要求自己才能要求別人
- 成長:讓孩子學習為行為負責是讓孩子快速成長的機會
- 尊重:真正的尊重是給予選擇的機會,並讓他知道行為的後果,最後讓他自己承擔
- 開放:當孩子不願意講真心話 (每天可以談半小時,且不是下命令),先問問自己管教的方式是不是夠開放及尊重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