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大格局.擁抱學習
參與由親子天下所舉辦的「2015親子天下教育論壇」
主持人提到,今天共有超過1400位老師及熱愛教育的家長參加。
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「自我的格局」、「熱愛學習」跟「沒有平均這會事」這三個部份!
Topic 1:打破均一,發展孩子獨特天賦
主講人:陶德‧羅斯(Todd Rose)
心得記錄
Topic 2: 創新教育,培養帶得走的關鍵能力
主講人:葉丙成
心得記錄
Topic 3: 適性而教,打造多元學習環境
主講人:蓋文‧特利(Gever Tulley )
Topic 4: 以學生為本-台灣的實驗與創新歷程
主講人:王智弘、張輝誠
QA的部份 (來源親子天下)
三個有效幫助孩子的學習方式
老師和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,羅斯舉出三個能夠有效幫助孩子學習的方式:
一、了解孩子學習取向的長處短處。
二、了解不同的教學、教養情境,會為每個孩子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反應。好比在經典的棉花糖實驗,除了測試孩子是否能延宕滿足,研究者更看到不信任爸媽的小孩,可以忍受等待的時間最短,僅約3分鐘,但是當大人不會出爾反爾得以被信賴,小孩竟可以忍耐4倍長的時間,等待12分鐘。
三、要提供孩子不同的「前進路徑」。一般人以為學得快的人愈聰明,但研究卻發現,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學,時間花愈久的小孩,其實記得更久更好。
主持人提到,今天共有超過1400位老師及熱愛教育的家長參加。
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「自我的格局」、「熱愛學習」跟「沒有平均這會事」這三個部份!
Topic 1:打破均一,發展孩子獨特天賦
主講人:陶德‧羅斯(Todd Rose)
心得記錄
- 心態的改變
- 教育最大的障礎,把一切放在平均值
- 每個人各別差異很大
- 用過去19世紀工業化的教學方式,以標準大量知識來訓練,來教現代的孩子,學到來未來要面對多變的環境,沒有助益
- 教科書是設計給平均的學生!非常有問題。
- 不能再用填鴨,需要培養各別天賦
- 沒有均下的原則
- 不規則性
- 從我們體型、智力每個人都有所不同
- 決定工作表現的因子
- 標準化測試,沒有影響
- 學校名校沒有影響
- 永遠想贏,最贏的隊伍通常沒有團體合作精神
- 情境context:棉花糖的測試
- 如果大人常說謊,小孩子一下就吃了。
- 大人守信用,小孩子有一定的自制力
- 途徑 (pathways)
- 上大學只有一個途徑嗎?
- 學習能力跟成長沒有關係
- 不用決定孩子學習時間長度
Topic 2: 創新教育,培養帶得走的關鍵能力
主講人:葉丙成
心得記錄
- 傳統觀念(好成績、好學校、好工作) vs 世界改變
- 孩子都在做以前看見的問題,背答案,就像google search
- 如何培養出「表達」、「思考」、「自我學習」
- 孩子對別人觀察力很差
- 爸媽不在乎能力!因為別人也是這樣,要死一起死! 羊的故事
- 面對未來的這個世界,將會面臨過去人類歷史上從未面臨過的問題,我們該培養孩子不再只是成績好,最重要的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。
- 成功需要六樣實力
- How to find resources(如何找資源)?
- How to make friends(如何交朋友)?
- How to play politics(如何盱衡情勢,合縱聯盟)?
- How to identify key problem(如何發現關鍵問題)?
- How to impress people(如何讓人印象深刻)?
- How to sell ideas(如何行銷創意)?
- 格局很重要
- 北京計程車司機
- 北京的學生
- 台灣一般大人看的電影 (八點檔)
- 以 MOOCs為主題發表文章的部落客的出現,證明了不只磨課的機構們以及媒體在推動著教學改革,一般人也逐漸關注起學習和教學。理想狀況是edx和Coursera 等網站不僅提供線上觀看課程影片的功能,更能達到鼓勵的效果,激起教育工作者不斷實驗並創新教學法的慾望。
Topic 3: 適性而教,打造多元學習環境
主講人:蓋文‧特利(Gever Tulley )
- 自由是最大的財富
- 透過實作,讓學生可以跟知識連結,例如:車子跟動力學
- 學習是有有目地性的,跟生活緊緊相連才不會忘記
- 品格 Character
- 團隊最重要的成員要懂合作、找到問題、聆聽他人
- 勇氣要培養
- 誠實
- 教科書,一個問題,只有一個答案,無法讓孩子有創意
Topic 4: 以學生為本-台灣的實驗與創新歷程
主講人:王智弘、張輝誠
- 學思達,10~20分鐘,不斷的在切換學習的樣貌
- 教了後要知道
- 學生懂了嗎?
- 會用了嗎?
- 真正的學習,不只有在教室
- 要培養孩子一生帶的走的能力
- 現在教育現況對應方式
- 陽奉陰違
- 以身示法
QA的部份 (來源親子天下)
三個有效幫助孩子的學習方式
老師和家長可以怎麼幫助孩子,羅斯舉出三個能夠有效幫助孩子學習的方式:
一、了解孩子學習取向的長處短處。
二、了解不同的教學、教養情境,會為每個孩子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反應。好比在經典的棉花糖實驗,除了測試孩子是否能延宕滿足,研究者更看到不信任爸媽的小孩,可以忍受等待的時間最短,僅約3分鐘,但是當大人不會出爾反爾得以被信賴,小孩竟可以忍耐4倍長的時間,等待12分鐘。
三、要提供孩子不同的「前進路徑」。一般人以為學得快的人愈聰明,但研究卻發現,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學,時間花愈久的小孩,其實記得更久更好。
留言
張貼留言